截止近期几天,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公布了2020考研分数线,其中可以看出80%的会计专硕、审计专硕、图书情报硕士学校分数线涨幅明显,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涨分在20分以上。
从今年的情况来看,2021管理类联考的同学,200分以下几乎没有读全日制的可能。2021备考该如何备考才能初试得高分,一战成硕?
想要一战上岸,我认为需要做到两点:
1、考试得高分;
2、选对学校;两者缺一不可。
如何考试得高分,我们看一个成功公式。
稻盛和夫有一个公式:“成功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”。在考研上,我把它做了一个改写:
考研成功=方向×方法×努力。
方向,是一个矢量,它的取值可以是-1到+1。
方法,按照从差到优,取值可以是0到100。
努力,按照从懒惰到勤奋,取值也可以是0到100。
要注意,中间的符号不是“+”,而是“×”。一个方法满分,努力为0的人,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。一个努力满分,方法为0的人,大概率是个傻子。而方向,决定了你何去何从,也十分努力,可如果它走错了路,也只能是南辕北辙。
所以我们常常看到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好像不是十分努力,可回回考试比你好,可能是因为人家是:方向1×方法100×努力60=6000分。
而你,确实十分努力,但是方向不好,方法也差,得分就是:方向0.5×方法50×努力100=2500分。
现在,还需要我帮你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吗?相信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。
因此,想考上研究上,我们需要确定方向,搞定方法,持续努力!如此,定能成功。
方向问题十分重要,可是很多同学搞错了方向。
也许你存有疑惑:“老师,我每天都在学习呀,方向没问题呀。”不好意思,每天学习,这是“努力”的部分,而不是“方向”问题。生活工作中,“学习”是手段,“掌握知识”是目地;考研过程中,“备考”是手段,“得分”才是目地。我们不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,也不能搞错了目的。
首先,“得分”与“掌握知识”并不等同。得分需要以“掌握知识”为基础,但是,不代表“掌握知识”就能“得分”。
其次,“备考”与“学习”也不等同。比如说,学习中,我们应该尽量把题目步骤写全,但备考中,步骤写全不重要,快速得分才重要,因为我们考的是选择题,没有步骤分。
再如,学习中,不会的题我们要反复研究,搞明白为止,但备考中,不会的题应该先看能否蒙猜得分,然后再反复研究,搞明白为止。
既然我们的目的是“得分”,方式是“备考”,你就得“懂”真题。
一,懂真题的结构。180分钟,25道数学,30道逻辑,2篇作文,还需要涂答题卡。时间紧,任务重,做题速度必须要快。这就要求平时就要进行训练。
二,懂真题的规律。其中,重要的是规律是“重点题型反复考”。2020的联考真题中:
数学“整数不定方程问题”考了2道,“解析几何中的问题”考了2道,25道题有23道是平时反复讲的。
逻辑仅“搭桥法”就考了4道,历年真题的所有题目都可以总结为40类题。
写作,论证有效性分析年年是12种谬误的重复,论说文也有规律,否则老师不可能9年7次论说文主题。
第三,懂真题的陷阱套路。“我一年苦读,醒的比鸡早,睡的比鸡晚,没想到,却输给了出题人的套路”,联考考完,很多人的感受就是“我靠,被出题人坑死了。”题目明明难度不算大,但就是做不完,就是做不对,就是爱粗心。真的是粗心吗?不是的,出题人知道你在这里“粗心”,才这么出题的。因此,我们要懂出题人,懂他的套路,破解他的陷阱。
多数同学做题时,思路是这样的:
“题目→方法→答案”
这种方式看起来简单有效,但它只适合简单题,就是这个题用什么方法一目了然,下手就能做的题。这样解题的同学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不会了,就试图用“刷题”的方式做大量的题来解决,十分辛苦。
正确的思路是这样的:
“题目特点→题型→方法→答案”
你说,老师,这不是更复杂了吗?多了一步做题不是更慢了吗?
其实不是的。我们有一种体验:如果老师告诉你这道题是啥题型,或者老师在书上给你把题目分类了,你会感觉这道题非常简单。但一到考试,题目混在一起,就不会做了。
“一听就会,一看就懂,一做就废,一考就哭”就是很多人的写照。
因此,做题首先要了解出题特点,学会根据特点来判断题型,总结每种题型的变化和其对应的方法,这样,无论怎么出题,你都可以迅速破解题目,也就是这个思路。